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 > > 详情
隋唐洛阳城:参观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当前速读

来源:哔哩哔哩  2023-05-28 15:45:44

2019年9月13日,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为洛阳市又增添了一座地标性建筑。这里曾经是隋唐洛阳宫城的正南门,举行过许多重大的活动,成为国家和皇权的象征,被誉为“天下第一门” ——


(资料图)

2023年5月2日下午,在洛阳市区旅游之际,我和朋友来到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站在路边,抬头仰望,在高大的台基之上,复原的应天门城楼气势恢宏。这座建筑高度约50米,相当于现在的15层楼,由城楼、朵楼、阙楼、飞廊、连廊等组成。

从南门走进博物馆内,迎面的大厅金碧辉煌,旁边的壁画展示了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其中,应天门在最显眼的核心位置,南临洛河,北望宫城。南侧的端门外,天枢高耸入云;北侧的明堂和天堂曾经是女皇武则天生活和理政的地方。

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最初名为“则天门”。神龙元年(705),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这里的功能相当于明清时期故宫午门,乃当时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主要场所,唐高宗在此诏释百济国王,女皇武则天在此登基称帝。

隋唐时期,应天门还是皇帝接见日本遣隋使和遣唐使等万国来朝之地。1985年,在应天门遗址上,全日本文化团体联合会等修建一座“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纪念碑亭。如今,此碑依然竖立于应天门遗址前方的空地上。

过去,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日报社和都城博物馆两家单位的院内,定鼎南路从遗址中部横穿而过,遗址内的文化堆积破坏很严重。1960年秋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找到应天门遗址,发现五块保存完好的门道基石和东西两侧高约四米的方形土台。

1980年秋季,洛阳市文物一队对应天门遗址进行试掘,发现西侧阙楼和飞廊基址,地面保存有散水和铺地砖,为典型的“双向三出阙”形制。符合文献的记载,应天门有两重观,最上方的城楼被称为“紫薇观”,左右连阙,飞观相夹。

1992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对应天门遗址东侧的阙楼、角楼和飞廊进行试掘。2001年10月20日至2002年1月30日,再次对应天门遗址的门道、墩台和相关遗迹进行发掘,基本明确应天门遗址的建筑沿革、门道数量和结构、墩台形制和规模。

应天门遗址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门址可能重修于盛唐时期,晚期门址可能重修于晚唐和北宋年间。墩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25米;门址有三条门道,中间有两道隔墙,门道和隔墙均宽约5米,仅存部分土衬石和地栿。

1966年春季,在应天门遗址北侧约150米处,发现一座隋唐洛阳宫城内的烧瓦窑群遗址。这里专门为修建宫殿提供砖瓦,出土大量带字的瓦片,都有制瓦工匠的印刻。在砖瓦的背面刻字或者压手印,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能根据刻字和手印,找到制作砖瓦的负责人。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应天门遗址出土的遗物非常少。在夯土上面的地层和灰坑中,零星发现一些唐代的长方形砖、莲花纹瓦当、铜钱等遗物。当时,应天门和隋唐宫城城墙外侧均包砖,为特制的斜面砖,重量约3.3千克,外表十分平整,墙体自然收分。

应天门的取名寓意对应“天门”的含义。相传,天门是天帝所居住紫微宫的正门。据说,在应天门之上,建有五座崇楼,好像五只凤凰,也被称为“五凤楼”。

近年,央视戏曲春晚、央视中秋晚会、牡丹花会开幕式等大型活动相继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的广场上举行。夜幕降临,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的3D投影灯光秀,生动地再现了隋唐时期应天门的繁盛场景。

如今,新建成的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已经成为洛阳的“城市会客厅”和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之一。这里以仿唐式建筑为依托,集遗址展示和文化科普于一体,也成为人们了解隋唐历史的重要窗口。

猜你喜欢